馆内动态/详情
一.何谓之“俑”?
俑:原指类人的木偶,东汉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檀弓》中注释到:“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与生人。”《广雅》引《埤苍》亦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综上所述,可知俑是古代社会人死后用于陪葬的明器之一。其特点是模仿现实生活中人的造型来塑造。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制作材料不再局限于木材,也有陶、铜、石等质地的。汉代,受汉代“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影响,厚葬之风在蜀地渐盛,让四川地区出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陪葬人俑,其中舞蹈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婀娜多姿:舞蹈俑
舞蹈俑是用于还原墓主人生前宴乐场景的一类人俑。居住在双流广都博物馆的这位虽是男性,但样貌十分俊俏。听博物馆的李国老师讲:“这件舞蹈俑在2005年被他发掘出土,是双流迄今为止造型最精美的一件东汉陶俑,出土地点在双流东升街道机场,是咱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国家二级文物。”他长20厘米,宽6.5厘米,高28.5厘米,肩长7厘米,皮肤为灰色(泥质灰陶),高鼻小嘴,面带微笑,小巧耳。他折腰翘臀,右手上举,左手提裙,左足向后翘起,且露出,头戴冠,脑后也有帻巾穿过。
他身穿襦裙,颈上有一层圆领,衣为两层方领,腰间束带,裙下摆饰有一层花边。襦裙的形制是右衽,右衽是指左前襟掩向右腋,将右襟覆于内,这种样式是汉服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头上“冠和巾”的组合是从东汉才开始出现,并在东汉中期流行起来。他的舞姿与戚夫人翘袖折腰之舞相似,《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所以,这位男士所跳之舞应属巾袖舞。
跳舞过程中显露出的衣纹褶皱,都被清晰刻画出来,这也彰显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制作技艺。在人们固有印象中,舞者多为女性,其实也不乏男性舞者的存在,即使在当时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也是通过劳动,靠自己的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值得点赞的!
最后,向大家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朋友们来成都双流广都博物馆欣赏舞蹈俑在宴乐场景中曼妙的舞姿。同时,也有抚琴俑、吹笙俑为大家演奏动听的音乐!
微信公众号
订票小程序